759 庆历新政-《诸天之我是沙悟净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辽国的刀斧之下,富弼一介文弱书生却怡然不惧,强硬的拒绝了他们增加岁币的要求。

    在谈判中立下大功的富弼,回来之后获得了朝堂上下的一致看好,于是在骆天明第二次出任西征军主帅时,就把他派来当监军了。

    这么做的目的,一是给富弼再镀一层金,因为连文臣都觉得,跟着骆天明能大胜仗,监军就是跟着蹭功劳的;二是想让强硬的富弼跟骆天明争夺军心,想要培养一个能领军的文人。

    因为范仲淹在朝堂上批驳夏竦的表现,让其他文臣觉得他是知兵的。

    范仲淹才跟着骆天明几个月,就有如此表现,那么再培养一个富弼也不难。

    等文人有了领兵的能力,武将还有什么用处?只需要能冲锋陷阵就够了。

    正因为如此,除了富弼这个监军之外,还有二十多个文人也跟着来了,他们跟富弼一样,都是为能够领兵准备的。

    对于这些人的加入,骆天明不但不反对,反而毫不客气的全都派了任务,让他们都在实践中学习。

    他们虽然都是文人出身,可在军营里打滚久了,他们还会是纯粹的文人吗?

    即使他们依然把自己当文人,可其他文人还把这些武将作风浓厚的家伙当做自己人吗?

    就算他们依然是文人阵营的人也没关系,只要他们开始接触武事,以后就离不开了,想要重新转回文职,几乎是不可能的,就会形成一个文官和武将之间的中间阶层。

    有了这个阶层在,武将的日子就会好过许多,至少不会随便找个借口就能砍了脑袋。

    因此,骆天明对这二十来个文人相当关注,专门派经验丰富的老将带着他们,了解军队的一切。

    等他们了解的差不多了,就调回骆天明身边,让他们充当参谋。

    读书人的脑子都聪明,即使没系统的学过军事指挥,但他们都读过兵书,又在基层锻炼了一段时间,也算是有基础了。

    剩下的,完全可以一边做一边学,就算做出什么荒唐的计划也不要紧,有骆天明和穆桂英把关,问题不大。

    参谋制度是这个时代没有的,而有了这帮参谋之后,穆桂英感觉一开始挺累的,但把他们教出来之后,一下子就轻松不少,很多琐碎的事自己都不用管了,参谋就干了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