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2章任何事情都有解决之法-《我在大明割韭菜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说道理,甲里制度就是对当地地主的一种保护。

    因为里长就是选的当地大户出来的,他们自然会和官员们勾结在一起。

    但其中又牵扯到徭役的征召和统计,又不能立刻大规模废除掉甲里。

    所以这事得好几种方案走。

    一是找地方撤换那些里长,由朝廷指派人过去做里长,二是找个近一点的地方废除甲里制度,改成村为单位,由朝廷任命村长,同时采用村委那样的制度。

    地方张晨都想好了,南直隶和河南省的里长全部撤换,朝廷派人过去。

    顺天府推行村的改革。

    这些就是张晨天天拿着小本本在那里写的其中一些改革措施。

    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遍之后,周延儒和王永光都震惊得不知道该说什么了。

    如果这一套试行成功,是可以复制到县、州、府,甚至省的。

    例如“村委”的制度。

    村长是属于六部九卿管的这一条,相当于政府部门的人,而“村委”则是属于皇帝的这一条线。

    地方的管理相当于有双线了,政府部门的官员当然管行政,而“委员”相当于是在地方宣扬皇帝的思想、方向、策略等等。

    当然,古代不说委员,明朝也是有这类官员的,只不过贯彻的不够彻底。

    例如巡抚,就是相当于“省委”一样的官员。

    巡抚可不是地方官,巡抚是属于京官,巡抚直接对皇帝负责,他是可以越过六部的。

    但是巡抚衙门的官员并没有委任到府、州、县、甲里,仅仅是停留在省这一级别。

    张晨的这套玩法,其实就是进一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。

    让大明朝从小政府,向大政府转变。

    其实无论是黄册案还是公田案,或者南直隶这一次的暴乱,都是朝廷行政崩溃的结果。

    权力这东西,朝廷有,但是如果不用,地方就放飞自我了。

    所以啊,所谓的新政新政,一边是推行新政,一边更要从组织架构上做重组。

    否则推行下去会如何监督、如何执行、如何反馈成效、如何优化,这些都是问题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