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一转下来,明军的气势简直达到了空前。 现在北京城内已经没有多少恐慌的情绪了,倒是坚决主战的气氛空前浓烈。 北京城的老百姓都在谈论两个人:一个是孙承宗,一个是袁崇焕。 都说他们俩是大明朝的救星。 民间在谈论,不代表朝堂上也赞同。 崇祯中午刚回乾清宫,内阁就送来一大批奏疏。 这些奏疏只有一个内容:弹劾袁崇焕。 崇祯大致看了一遍,弹劾袁崇焕的不仅仅是言官,还有勋贵、文臣。 内阁首辅李标站在下面,等待皇帝回话。 “李爱卿,你怎么看这事?” “回禀陛下,现在敌人兵临城下,自然是绝对不能临阵换将,此乃兵家大忌。” 明末党争成风,不过李标不是一个党争的人,他是中立派,不和东林党混在一起,也不和阉党撤在一起。 这个人的品行也很不错。 只是,这种人一般用起来非常不顺手。 因为太正了,皇帝有时候要用手段驾驭臣下,是谈不上正与邪的。 政治嘛,要达到某种目的,来为大局服务,手段肯定不能被束缚得太死。 而且,下面那些文官一个个都是影帝级别的人物,表面装得很正派,就能把李标吃得死死的。 “朕问你怎么看袁崇焕这个人?” “袁崇焕不通事理,但知晓兵事,能为陛下所用,只是,需要提醒他,与其他人处理关系的方式。” “什么方式?”崇祯的眉头突然皱起来了,语气变得锋利起来,“依朕来看,这些弹劾的奏疏,都是想那袁崇焕出气!一个边陲大吏,你们想让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?左右逢源?还是像毛文龙那样两面三刀?” 明末的军事也是混账得不行,镇守边疆的大吏、武将,不想着如何打仗报效国家,整天都是拉关系。 就说毛文龙,在皮岛左右逢源,做起大明和建奴的生意来了,俨然就是个独立的军阀头子。 当然,这也和朝廷拖欠军饷有关,也不能拿圣人的标准去要求边关的将士。 但风气肯定是要整的,只是现在肯定不是时候。 听皇帝的语气,似已经生气了,李标思忖了一下道:“陛下圣明如日月,臣受教了,只是如此多官员弹劾袁崇焕,陛下需要给一个说法,以服众人心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