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六十七章 大迁徙-《钢铁时代》
第(2/3)页
“不是,是去南洋!”
南洋,不算陌生的名字的,赵四毛的婆娘,不是江西人。她是福建人,当年,跟着逃荒到了福建。也就在这里扎根下来,往常的闲谈之中,也说过,福建那边的渔民,一般过不下去的时候,都会选择下南洋。跟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国相比,南洋。只要在上海或者广东乘船,最多一个星期的时间。就可以抵达,是一片肥沃的土地。
不过,婆娘也说了,只有过不下去的,才会去南洋,毕竟,哪里是异乡,听说十几年前,还有一场针对华人的大屠杀。
“这!”赵四毛迟疑了,这里,是过不下去了,可是去南洋,真的就好么?
“爹,听说,是直接给钱,可爽快了,隔壁郑家村,去了30几号人,直接给了每人20光洋!”
“真的?”赵四毛难以抉择,看着意动的二牛,这可是关系到一家人的身家性命的事情。
赵四毛家里,在艰难的抉择,同样艰难抉择的还有很多的家庭,这其实不是哈比面向中国的第一次招工了,从1908年,布局在南洋之后,类似的招工大概有7批,当时,跟荷兰政府所说1万人的数量,第一批就填满了,以越来越强横的德美洋行的实力,南洋的路程又较近,雇上几十艘远洋货船,几天的时间就跑一个来回,只要小心点,地大物博的南洋,足以容纳大量的农民。
当然了,庞大资金支持,也是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,甚至在某种意义上面说的,杨元钊在这方面,真的是不吝成本的。
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,在杨元钊不过是一个起点,一个在中国之外的根基,一个布局在海外的基础,所以第一批劳工就超编了,跟别的只要青壮年的完全不同,哈比人性化了许多,壮年的劳工,是20元的安家费,妇女减半,儿童再减半,鼓励一家人一起去,一家三口以上前去的话,还会得到额外10元的安家费。
单独的壮年,过去之后,永远是打工,说不定挣了钱就回来了,一家人一起去,那才是真正的扎根下去,过去的几百年,中国陆陆续续的下南洋,也算扎根了庞大的华侨群体,可是这些人没有强力的后盾作为保护,一定程度上面,依附了南洋的列强,哈比帮杨元钊所做的事情,从某种意义上面说,是火中取栗的事情,在没有足够的自保能力之前,他们暂且不会跟华侨群体联系,自我为体系的发展,这些农民,是在德国大商人名下的劳工,受到德美洋行和德国政府的保护。
妇女都有10元,孩子也还有5元,这对于任何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而言,绝对是一笔难以想象的巨大财富,在表率被做出来,特别是给现洋之下,过不下去的农民开始动心了,最少,以赵四毛为首的家族,人员太多了,赵四毛带头,带着3个儿子的一家人,4个壮年劳力和4个妇女,还有7个小孩,一共是15口人,分成了4个家庭,安家费共计195元,除了带上15元在身上,剩下的安家费全部给了留在家里的老大,140元,在江西,一等水田都可以买2亩的,不过留下老大家两口子,还有14岁大孙子,基本上能够帮上忙,在过几年,就是壮小伙,他们选择了购买荒地,水田70元,荒地就只有15元,140元最终买了12亩荒地,只要肯下把力气,老大一家,绝对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,哪怕是荒地,只要种下了粮食,比如说玉米高粱或者土豆什么的,以老大家的4口人,足够吃了,养上几年,就是不错的好地。
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