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十二章 由来不羡瓦松高-《浩然儒圣》
第(2/3)页
“鸣州?这不可能!”
柳钰风脸色大变,不可思议的看向6鸣的纸张,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。
“真是鸣州!”
柳钰风向后退了脚步,惊怒交加,连他自己都写不出来的鸣州大作,一名普通的书生怎么可能会写得出来?
与此同时,那些昌国读书人的笑声也戛然而止,脸色微微羞红,瞪大了眼睛。
范院君大喜说道:“柳公子诗成之时才气跃动,而随着时间的流逝,才气也正慢慢消散,由此可见是达府巅峰之作。”
“而方公子诗成之时不仅才气跃动,纸张上面还有一层宝光,才气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散,由此可见是鸣州之作,从这一点来看,柳公子就已经输了半成。”
“既然柳公子诗词不如方公子,那为什么又说只输了半成?”,一人问道。
“因为文会是有规矩的,除了要看诗词自身的境界,还要看其内容是否符合题目的标准。”
“原来如此。”
那人恍然大悟,接着说道:“那就请方公子先让我们看一看你的诗词吧!”
范观海也说道:“方公子诗成鸣州,理应先向我们展示,你先来念一遍全文,我再用神来之笔写给大家看。”
6鸣当即念了一遍诗文,范观海听完以后在原地愣了片刻,紧接着脸色激动,不禁拍案说道:“好诗!好诗啊!方公子是以‘菊’字为题,诗文内容虽然没有一个‘菊’字,但句句都没有离开‘菊’!”
然而大部分人却都没有听懂诗文,一个个都在原地苦思,不得其意。
范观海立即用神来之笔写上诗文,让大家一同品读,紧接着便传来一阵复杂的议论。
良久,现场又再次复归平静,一名读书人说道:“这诗实在绝妙,但是我们才疏学浅不懂其深意,还请范院君为我们解读。”
范观海大笑道:“这是一咏物诗,字里行间都在‘咏菊’,老夫就先从第一句开始说。”
“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。菊,仅从其枝叶上来看,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。‘王孙莫把比蓬蒿’,其实就是在说那些四体不勤、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,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,所以就当头棒喝,告诉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。”
“这一句起得突兀,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,有高屋建瓴之势,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,而这里的‘王孙公子’指的其实就是昌国柳家的读书人。”
范观海说到这里,昌国读书人纷纷脸色大怒,眼神中喷出了怒火来。
从来只有他们看不起梁国人,什么时候轮到被梁国人看不起了?
梁国人听到范观海如此解释,顿时恍然一悟,面露佩服之色。
范观海继续说道:“九日枝枝近鬓毛”,紧承句点题。每年阴历九月九日,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。在这一天,读书人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,饮菊花酒,佩茱萸囊,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。”
“诗中提起这传统风习,就是暗点一个“菊”字,同时照应句,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,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。这两句,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,初步点出菊的高洁。”
“原来如此!原来是这个意思!”,众人犹如醍醐灌顶。
“第三、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,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。“露湿秋香满池岸”,寥寥七字,写出了秋天的早晨景象:太阳初升,丛丛秀菊,饱含露水,湿润晶莹,明艳可爱;缕缕幽香,飘满池岸,令人心旷神怡,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,跃然纸上。”
第(2/3)页